哲学对不少中学生来说是一门抽象难懂、不可捉摸的学科,似乎学好了也没什么用,因为它并不能帮助学生具体解答一道数学或物理等难题。怎么使学生对所学的课文有内在的兴趣,从而想去学好哲学将终生受用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明白了哲学课教师必须有丰富的知识面,要懂得激发学生的兴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师有丰富的知识是一好哲学课的前提

      哲学是以各门科学所提供的具体知识为基础,又对这些知识进行概括总结,进而对具体知识产生指导作用的一门科学。有人说理科教师要有文科的知识,我看哲学教师如果没有必要的自然科学基础,对文学艺术、道德、法律、宗教、时事政策、历史、地理等常识不甚了解的话,那他是难以胜任哲学课的教学的。如果我们一课讲来讲去都是那些空洞的哲学 原理,即使句句是真理,学生也只会当做耳边风。知识贫乏应该国哲学教师最大的悲哀。试想,教师如果孤陋寡闻,又怎样把对具体事物认识联系起来进行抽象的概括并总结出哲学道理去指导人的思维和行动呢?面对思想日趋成熟的青少年,又怎能不手心出汗呢?

      著名学者吴汉明教授一再呼吁教师要“博”一点好,博了,讲课时才能旁征博引,左右逢源;博了,才能博采百家,自成一体;博了,才能推陈出新、别有见地。哲学教师只有真正做到博学多识,多才多艺才能令学生折服,从而为上好哲学 课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从哲学原理的求证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语,意思是追求智慧。没有人会抗拒智慧,但哲学知识常常是抽象的、理论化的。因此哲学课的讲授如果不是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那将是索然无味的。心理学家总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源动力。怎样使学生对理论化的哲学原理有内在的兴趣呢?我们知道,哲学 的实质是认识 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每一个哲学原理都需要并已经有大量生动的、现实的材料来印证,这给哲学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在进授“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原理时,同同学们一起回顾了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出过的大跃进、浮夸风现象,那些违背规律的行为、荒唐可怕的决策以及沉痛的代价和教训极大地震撼了同学们的心灵,激发了他们关注的热情,进而领会坚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地制定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方针、 政策的哲学思想。又如在讲授“矛盾分析方法”时我从大家常常遇到的生活上、思想上的问题讲起,和大家一起探讨问题的根源,帮助他们用重点论和两点论观点去解决问题。

      “熟知非真知”,熟悉并不等于真正认识,只有经过求证才能对人人熟悉的事情探索出个所以然来;只有经过求证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努力实现哲学重在应用的宗旨

      哲学的精神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如果 我们讲授的哲学 原理不能帮助学生解决如何做人、如何处事等问题,那哲学课的讲授是徒劳的。

      哲学是一门教人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学科。教师有理由、有条件使授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我在讲授“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哲学原理时,为了做到联系实际,我专门开展了关于“经济落后地区发展经济重要还是环境保护重要”辩论会,让同学们各抒己见,展开讲座,有的同学认为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家已经吃怕了经济发展落后的苦了,有金钱还愁没有优美的环境?有的同学认为社会发展追求的是适合人类居住的优美环境,一些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为了挣钱总是不杀鸡卵已经遭到大自然和经济发展规律的惩罚;有的同学认为两者都重要,优美环境也是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如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等等。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同学们认识到现实生活中充满了矛盾,该怎样评估。讲授事物发展量变与质变的哲学原理时,我指导同学们展开讲座分析该如何对待犯过错误的同学,什么条件下青少年会产生性质不同的质变问题,讲座围绕了班集体自身的处事方式、方法,较好地锻炼了大家的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哲学课的讲授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进行,初步实现了哲学课重在应用的宗旨。

      总之,哲学是一门充满智慧和神奇色彩的学科,哲学教师的职责是用知识的力量揭开她神秘的面纱,让青少年学生接受哲学的洗礼,从而确立正确的人生道理和人生目标。


      (本文发表于2002年5月26日《学习方法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