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简单线性规划”教学的探讨

      新编高中教材中“简单线性规划”部分,有些问题不够明白,若作适当改变,效果将会截然不同。

      一、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的问题

      教材中指出:二元一次不等式Ax+By+C>0,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直线Ax+By+C=0某一侧所有点组成的平面区域。由于对在直线Ax+By+C=0同一侧的所有点

(x0,y0),从Ax0+By0+C的正负号即可判断Ax+By+C>0表示直线的哪一侧的平面区域。特殊的,当C不等于0时常把原点作为此特殊点。教材在这一点是讲得比较清楚明白的。对于直线某一侧的点代入二元一次多项式所得的符号相同,教材在提出结论之前已经证明了,但是同学们还是不大理解,而且也不明白 。我认为用以下的解说会更适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学生会更容易接受。

      二元一次不等式Ax+By+C>0表示的表示的平面区域,分下列两种情况考虑:

      1、当B=0时,Ax+By+C>0即Ax+C>0表示的平面是Ax+C=0的一侧,即x=-C/B的一侧。当A>0时,Ax+C>0可化为x>-C/A;当A<0时,Ax+C>0可化为x<-C/A。所以,当为x>-C/A时,在x=-C/A的右侧;当为x<-C/A时,在x=-C/A的左侧。

      2、当B不等于0时,若B>0,原不等式可化为y>-A/Bx-C/B;若B<0,原不等式可化为y<-A/Bx-C/B。由于y=-A/Bx-C/B表示斜率为-A/B,纵截距为-C/B的直线,其上任一点(x0,y0)有y0=-A/Bx0-C/B。在不等式y>-A/Bx-C/B中,当x取x0时,y>-A/Bx0-C/B,即y>y0,也就是说对于任何x=x0,不等式中的y都大于对应的直线中的y0值,即不等式y>-A/Bx-C/B表示的平面区域上直线y=-A/Bx-C/B上方的那一侧的所有的点集。同理,y<-A/Bx-C/B表示直线y=-A/Bx-C/B下方的区域。这样学生听起来就容易得多。这不仅解决了Ax+By+C>0所表示的区域是什么区域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判断表示的区域的方法。

      二、在可行域内目标函数值的变化问题

      教材首先讨论了如下问题:

      设z=2x+y,式中变量x,y满足下列条件:

      x-4y<=-3

      3x+5y<=25 (1)

      x>1

      求z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先由上面知道变量x,y所满足的每个不等式,都表示平面区域,不等式组(1)则表示这些平面区域的公共区域,从右图可知,点(0,0)不在以上公共区域内,当x=0,y=0时,z=2x+y=0,点(0,0)在直线l0:2x+y=0上。作一组与l0平行的直线l:2x+y=t,  t属于R,可知当l在l0的右上方时,直线l上的点(x,y)满足:2x+y>0。即t>0,而且直线l往右平移,t随之增大。(1)所表示的公共区域内的点且平行于l的直线中,以经过A(5,2)直线l2所对应的t最大,以经过点B(1,1)的直线l1所对应的t最小,所以

      zmax=2x5+2=12

      zmin=2x1+1=3

      以上的叙述不够清楚,学生较难理解,甚至会造成误解。我认为用下面的叙述学生会容易明白些:将2x+y=t化为y=-2x+t,当直线l向上平移时,其纵截距t随之增大。也可以用横截距来说明:当直线l向右平移时,直线在x轴上的截距随之增大,而直线在x轴上的截距为t/2,当t/2增大时,t也随之增大。或者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明:在可行域内取得最大值最小值,一定在可行域的最顶点或最边缘,可以先求出各顶点(x,y)时t的值,再比较其大小。不过,这要在理解 了目标函数是线性变化的情况 下才可以明白。此外,在给出A,B的坐标时应该说明这是由两直线方程求出两交点的坐标,这才保证数学的严密性。


      (本文刊登于2003年第8期《中外教学研究》)